堅持慢病防控關口前移,實現早診早治,基層該如何發力?
- 分類:行業資訊
- 作者:小編
- 發布時間:2024-01-31 14:32
- 訪問量:
強化關口前移,實現早診早治已成為當前醫療行業發展的重要話題。基層該如何應對趨勢?
隨著經濟社會發展,特別是人口老齡化、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,我國老年病、慢性病的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,這不僅對個體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巨大影響,還給醫療系統和社會經濟帶來了沉重負擔。
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有順逆轉變的規律,及時把握疾病的發展方向,將有效防范疾病進一步惡化,甚至實現逆轉。近年來,“早診早治”“關口前移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并體現到了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》和《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(2017-2025年)》等國家政策中。
在利好政策與健康需求的驅動下,疾病早期篩查預防與健康管理等服務開始盛行,“以治病為中心”正在向“以健康為中心”轉變。與此同時,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潛力在多種服務場景中得以彰顯,為創新服務模式打開了更多可能性。
既然早診早治、關口前移如此關鍵,對于慢性病防控而言,應該如何落實?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司長傅衛表示,其關鍵在于基層。
基層慢性病防控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承托,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,在推進疾病早診早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。據統計,2022年全國鄉鎮衛生院、村衛生室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總診療人次達到33.2億,同時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,包括為1.12億高血壓患者、3791萬糖尿病患者等提供健康管理服務。
作為慢性病防治的“網底”,基層能夠發揮哪些優勢?現如今,“防”和“篩”正逐漸前移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,結合專科醫院的“診”和“治”能力,強化實施 “康”這一重要環節。業內人士指出,基本公衛和家醫簽約制度是國家給予基層最好的“尚方寶劍”,醫院管理者應該充分發揮這些獨有優勢,集中資源重點圍繞慢病防控工作,打造可持續、可盈利的發展模式。
以上海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例,為滿足群眾多元健康需求,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家庭醫生制度為基礎,結合社區健康管理中心建設,探索實施分級分類“健康管理服務包”,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,提供集健康教育、篩查評估、診斷治療、社區康復、隨訪管理等于一體的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務。
來源:上海黃浦衛計委
在成都市武侯區,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居民需求為導向,推出了定制化家庭醫生服務包,為居民提供可及性、連續性、綜合性、協調性、可負擔的健康管理服務。2022年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定制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包共52個,年銷售金額達1085萬元,讓有個性化需求的人群對特色家庭醫生增值服務觸手可及。
來源: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
權威專家普遍認為,推進慢性病防控關口前移是一場持久戰,基層更應該貼近群眾,走創新發展之路,讓“互聯網+”和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發揮實效,助力提升精細化管理能力。
為了幫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慢性病篩查與防治能力,漸健家醫立足于基本公衛與家庭醫生服務領域所取得的良好基礎,推出了“基層慢病一體化管理中心CIMC”。
方案從患者信任和依從性、醫務的積極性、醫技與運營能力三方面破題,以患者為中心,以家醫隨訪為抓手,以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為社會及經濟效應撬動點,推動慢性病防控的全人群、全方位、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新時代、新挑戰、新機遇,強化關口前移、實現早診早治需要群策群力,國家、醫療機構、企業、個人共同參與,為居民提供優質可及的疾病綜合管理服務,增進人民健康福祉,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。